上一篇
青島精神病專科醫院哪家好精神科護理的多維度照護
青島精神科護理診斷與措施需基于患者的精神癥狀、心理狀態、社會功能及安全風險綜合制定,核心目標是保障安全、緩解癥狀、促進社會功能恢復、預防復發。以下按常見精神障礙類型(如精神分裂癥、抑郁癥、躁狂癥、焦慮障礙、阿爾茨海默病等)分類,整理核心護理診斷及對應的護理措施,涵蓋生理、心理、社會三個維度。
一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診斷與措施
精神分裂癥以 “思維障礙、感知覺障礙(如幻覺妄想)、情感淡漠、社會功能退縮” 為核心癥狀,護理重點是預防沖動 / 自傷 / 傷人、糾正認知偏差、改善社會功能。
護理診斷 | 核心依據 | 護理措施 |
1. 有暴力行為的風險(對自己或他人) | 受幻覺(如命令性幻聽)、妄想(如被害妄想)支配,出現沖動、攻擊語言或行為;情緒易激惹 | 1. 安全防護: - 環境:清除病房內剪刀、玻璃等危險物品,避免患者獨處時接觸銳器; - 觀察:每 15-30 分鐘巡視 1 次,重點關注患者情緒變化(如表情緊張、來回踱步),及時干預; - 溝通:避免爭辯 “妄想內容”(如不否定 “有人害你”),用 “我理解你感覺不安” 共情,轉移注意力至中性話題(如散步、聽音樂)。2. 藥物干預配合:遵醫囑使用抗精神病藥物(如利培酮、奧氮平),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(如錐體外系反應)。 |
2. 感知覺紊亂(與幻覺相關) | 患者報告 “聽到聲音”“看到不存在的東西”,或出現對空說話、表情怪異等行為 | 1. 幻覺干預: - 傾聽與驗證:溫和詢問 “你聽到的聲音在說什么?”,不否定也不強化,告知 “我沒聽到,但我知道你有這種感覺”; - 環境調節:減少環境噪音(如關閉電視、降低說話音量),避免強光刺激,幫助患者區分 “現實與幻覺”; - 行為引導:當患者受幻覺支配時,引導其進行簡單動作(如整理衣物、折紙),轉移對幻覺的注意力。2. 認知教育:病情穩定后,用通俗語言解釋 “幻覺是疾病的癥狀”,幫助患者識別幻覺信號。 |
3. 社交孤立(與情感淡漠、社會功能退縮相關) | 患者不愿與人交流,拒絕參與集體活動,獨處時表情呆滯 | 1. 漸進式社交引導: - 從 “一對一互動” 開始(如與護士聊天、協助整理床單位),逐步過渡到小組活動(如手工、讀書會); - 肯定微小進步(如 “今天你主動和病友打招呼,做得很好”),強化社交動機。2. 家庭支持:鼓勵家屬定期探視,用患者熟悉的話題(如家人近況、舊照片)喚起情感反應,避免指責 “你怎么不說話”。 |
4. 營養失調(低于機體需要量) | 受妄想(如 “食物有毒”)影響拒絕進食,或因情感淡漠忽視饑餓,體重下降 | 1. 進食護理: - 提供 “安全食物”(如密封包裝食品、家屬帶來的食物),減少 “中毒妄想” 顧慮; - 陪伴進食,觀察進食量,若拒絕進食超過 24 小時,遵醫囑鼻飼或靜脈營養; - 記錄體重,每周測量 1 次,監測營養狀況。 |
二、抑郁癥患者的護理診斷與措施
抑郁癥以 “情緒低落、興趣喪失、精力減退、自傷 / 自殺觀念” 為核心,青島護理院重點是預防自殺、改善情緒、恢復生活自理能力。
護理診斷 | 核心依據 | 護理措施 |
1. 有自殺的風險 | 患者表達 “活著沒意思”“想解脫”,或出現藏藥、整理物品(如交代后事)等行為;有自殺未遂史 | 1. 自殺風險評估與防護: - 入院時用 “自殺風險量表” 評估,高風險患者置于 “視線內監護”(距離≤1 米),24 小時專人陪護; - 環境:沒收腰帶、繩子、刀片等危險品,門窗設置防護欄(避免高空墜落); - 溝通:主動詢問 “你有沒有想過傷害自己?”,坦誠討論自殺念頭,不回避,讓患者感受到被關注; - 資源鏈接:告知患者 “有困難可以隨時找我”,提供心理熱線(如全國 24 小時心理危機咨詢熱線 400-161-9995)。2. 藥物配合:遵醫囑使用抗抑郁藥(如舍曲林、文拉法辛),注意用藥初期(1-2 周)可能出現焦慮加重,需加強監護。 |
2. 抑郁情緒(與神經遞質紊亂、負性認知相關) | 患者持續情緒低落,哭泣,對以往喜歡的活動(如追劇、運動)無興趣,自責自罪 | 1. 情緒疏導: - 共情傾聽:耐心聽患者傾訴 “覺得自己沒用” 等負性想法,不打斷、不評價,用 “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” 回應; - 認知干預:病情穩定后,幫助患者識別 “絕對化思維”(如 “我一事無成”),用現實例子反駁(如 “你昨天自己洗了衣服,這就是進步”); - 行為激活:從 “微小活動” 開始(如起床、刷牙、散步 10 分鐘),逐步增加活動量,用 “活動計劃表” 記錄,強化 “我能做到” 的信心。2. 物理治療配合:若患者拒絕藥物,協助進行重復經顱磁刺激(rTMS)等物理治療,告知治療流程及注意事項。 |
3. 生活自理缺陷(與精力減退、動力缺乏相關) | 患者臥床不起,不洗漱、不換衣物,個人衛生差 | 1. 生活協助與引導: - 制定 “每日生活清單”(如 7:00 起床、7:30 洗漱、12:00 吃飯),護士陪伴完成,不強迫也不縱容; - 正向激勵:患者完成一項自理行為(如自己梳頭),及時表揚(如 “你今天把自己收拾得很整潔,很棒”); - 環境調節:保持病房整潔,用患者喜歡的物品(如家人照片、綠植)營造舒適氛圍,喚起生活興趣。 |
三、躁狂癥患者的護理診斷與措施
躁狂癥以 “情緒高漲、思維奔逸、活動增多、沖動行為” 為核心,護理重點是控制沖動、減少過度活動、維持營養與睡眠。
護理診斷 | 核心依據 | 護理措施 |
1. 有沖動行為的風險(與情緒高漲、判斷力下降相關) | 患者語速快、滔滔不絕,易因小事發脾氣,出現揮霍(如大量購物)、沖動性行為(如隨意與人發生爭執) | 1. 沖動干預: - 環境:提供安靜、簡潔的病房,避免過多刺激(如人群、噪音); - 溝通:用 “平和語氣” 回應,不與患者爭辯(如不反駁 “我很厲害,能賺很多錢”),用 “我們先喝杯水,慢慢說” 轉移注意力; - 行為限制:若出現攻擊行為,需 2-3 名護士協同約束(使用約束帶,注意保護關節),約束后告知 “這是為了保護你和他人,情緒穩定后會解開”,并記錄約束時間。2. 藥物配合:遵醫囑使用心境穩定劑(如鋰鹽、丙戊酸鈉),定期監測血藥濃度(防中毒)。 |
2. 睡眠形態紊亂(與活動增多、思維活躍相關) | 患者入睡困難,睡眠時間短(如每晚只睡 2-3 小時),甚至徹夜不眠,白天仍精力充沛 | 1. 睡眠干預: - 作息規律:白天引導進行適度活動(如散步、手工),避免午睡過長; - 睡前準備:睡前 1 小時關閉電子設備,提供溫水泡腳、輕音樂,營造安靜睡眠環境; - 藥物輔助:若自然睡眠無效,遵醫囑使用鎮靜藥物(如唑吡坦),觀察用藥后睡眠時長及是否有頭暈、嗜睡等反應。 |
3. 營養失調(低于機體需要量) | 患者活動量大但進食不規律(如因 “忙” 忘記吃飯),或暴飲暴食(情緒高漲時大量進食零食),體重波動 | 1. 營養管理: - 定時定量:按三餐時間提供食物,選擇易消化、高能量食物(如雞蛋、牛奶、全麥面包); - 進食協助:若患者邊吃邊說、活動,需陪伴進食,提醒 “慢慢吃,避免嗆咳”; - 監測:記錄進食量、飲水量,每周測體重,若體重下降明顯,聯系營養師調整飲食。 |
四、焦慮障礙患者的護理診斷與措施
焦慮障礙(如廣泛性焦慮、驚恐障礙)以 “過度擔心、緊張不安、自主神經癥狀(如心慌、出汗)” 為核心,護理重點是緩解焦慮癥狀、教會放松技巧、改善應對方式。
護理診斷 | 核心依據 | 護理措施 |
1. 焦慮(與負性預期、自主神經紊亂相關) | 患者持續擔心 “會出事”(如家人生病、自己失控),出現心慌、手抖、出汗、坐立不安,甚至 “驚恐發作”(突然極度恐懼、呼吸困難) | 1. 焦慮緩解: - 急性干預(驚恐發作時):立即將患者轉移至安靜環境,陪伴在側,用 “深呼吸” 引導(“慢慢吸氣 4 秒,屏住 2 秒,呼氣 6 秒”),同時安撫 “這是焦慮發作,很快會過去,我會陪著你”; - 放松訓練:病情穩定后,教會患者 “漸進式肌肉放松法”(從腳趾到頭部,逐組肌肉 “緊繃 - 放松”)、“正念冥想”,每天練習 15-20 分鐘; - 認知調整:幫助患者識別 “災難化思維”(如 “孩子晚歸 = 出事了”),用 “之前孩子晚歸是堵車,這次可能也是” 理性分析,減少過度擔心。2. 藥物配合:遵醫囑使用抗焦慮藥(如丁螺環酮)或苯二氮?類藥物(如勞拉西泮,注意短期使用防依賴)。 |
2. 知識缺乏(與對疾病認知不足相關) | 患者認為 “自己得了心臟病”(因心慌、胸悶),或擔心 “焦慮會治不好”,產生恐懼 | 1. 疾病教育: - 用通俗語言解釋 “焦慮是一種疾病,與大腦神經調節有關,不是‘性格懦弱’”,展示相關科普資料(如手冊、短視頻); - 告知治療方案:說明藥物、心理治療的作用及療程(如 “抗焦慮藥需要 2-4 周起效,堅持服用會好轉”),減少 “用藥無效” 的顧慮; - 答疑:耐心解答患者疑問(如 “藥物會不會有副作用”),坦誠告知 “可能有輕微頭暈,適應后會消失”。 |
五、阿爾茨海默病(老年癡呆)患者的護理診斷與措施
阿爾茨海默病以 “進行性記憶減退、認知障礙、行為異常、生活不能自理” 為核心,護理重點是保障安全、維持殘存功能、預防并發癥。
護理診斷 | 核心依據 | 護理措施 |
1. 有走失的風險(與記憶減退、定向力障礙相關) | 患者記不清回家的路,外出后迷路;或在家中找不到臥室、衛生間 | 1. 防走失管理: - 環境標識:在臥室門貼 “家人照片”,衛生間貼 “馬桶圖標”,客廳放 “家庭住址 + 聯系電話” 的卡片; - 隨身物品:給患者佩戴防走失手環(含家屬聯系方式),避免患者單獨外出; - 陪伴:外出時需家屬 / 護士陪同,提前告知 “我們要去公園,我會一直陪著你”。 |
2. 記憶紊亂(與大腦神經元退化相關) | 患者忘記近期事件(如 “剛吃過飯說沒吃”),不認識家人,甚至忘記自己的名字 | 1. 記憶強化: - 日常提醒:用 “日歷、時鐘” 幫助患者識別時間,每餐前說 “現在是中午 12 點,該吃午飯了”; - 懷舊療法:用老照片、舊物件(如患者年輕時的衣服、常用的收音機)喚起記憶,說 “這是你 1980 年和孩子的合照,當時孩子才 5 歲”; - 重復訓練:每天教患者說 “家人名字 + 電話”,每次重復 3-5 遍,不指責 “你怎么又忘了”。 |
3. 生活自理缺陷(與認知障礙、肢體功能退化相關) | 患者不能自行穿衣、洗澡、如廁,甚至無法咀嚼、吞咽 | 1. 生活護理: - 穿衣:提供 “寬松、按扣式” 衣物(避免拉鏈 / 紐扣過復雜),按 “先穿患側、后穿健側” 順序協助,耐心指導 “這是袖子,我們把胳膊伸進去”; - 進食:選擇軟食(如粥、蒸蛋),用勺子小口喂食,避免嗆咳;若吞咽困難,遵醫囑使用增稠劑; - 皮膚護理:每周洗澡 1-2 次,保持皮膚干燥,預防壓瘡(長期臥床者每 2 小時翻身 1 次)。 |
4. 有暴力行為的風險(與認知障礙、情緒不穩定相關) | 患者因 “不認識家人” 認為 “陌生人闖入”,或因 “無法表達需求”(如想上廁所但說不出)出現煩躁、打人、罵人 | 1. 行為干預: - 理解與安撫:不強行制止,用 “溫和語氣” 說 “我是來幫你的,別害怕”,輕輕握住患者的手,緩解緊張; - 需求滿足:觀察患者行為背后的需求(如來回踱步可能是想上廁所),及時協助; - 環境調節:減少環境變化(如不頻繁更換床單位位置),避免患者因 “陌生環境” 產生恐懼。 |
六、通用護理原則(適用于所有精神科患者)
1.安全優先:所有護理措施的前提是 “保障患者及他人安全”,包括環境安全(無危險品)、行為安全(防自傷 / 傷人 / 走失)、用藥安全(遵醫囑給藥,觀察不良反應)。
2.個體化護理:根據患者的年齡、性別、文化背景、疾病類型調整護理方式(如對老年患者多用 “重復指導”,對青少年患者多用 “平等溝通”)。
3.心理支持:避免標簽化語言(如不說 “你是瘋子”),用 “尊重、接納” 的態度與患者互動,讓患者感受到 “被理解、被重視”。
4.家庭與社會協同:向家屬普及疾病知識及護理技巧(如 “如何與抑郁癥患者溝通”),鼓勵家屬參與護理過程;病情穩定后,協助患者鏈接社區資源(如日間康復中心、就業支持),促進社會功能恢復。
5.護理記錄:及時、準確記錄患者的癥狀變化、護理措施及效果(如 “患者今日主動參與手工活動,無自殺念頭”),為治療方案調整提供依據。
精神科護理是 “生物 - 心理 - 社會” 多維度的照護,需護士具備專業的疾病知識、良好的溝通技巧及同理心,同時需患者、家屬及社會的共同參與,才能幫助患者更好地回歸家庭與社會。
青島精神科護理醫院地址:青島市市南區福州北路10號
青島精神科護理醫院電話:0532-66766677
青島精神科護理醫院網站:http://www.lyxbyx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