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吐白沫、全身抽搐、突然意識喪失…… 當這些場景出現在生活中,多數人會聯想到一種疾病 —— 癲癇。作為全球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,癲癇影響著約 7000 萬人口,其中我國患者超 1000 萬。然而,對疾病的陌生感常引發誤解與恐懼。究竟是什么導致癲癇發作?發病時又有哪些典型癥狀?圣德嘉康將從醫學專業視角,為你揭開癲癇的神秘面紗。
一、癲癇的發病機制:多因素交織的復雜謎題
癲癇并非單一病因導致的疾病,而是由遺傳、腦部病變、全身因素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理解其發病機制,需要從 “大腦異常放電” 這一核心現象切入。正常情況下,大腦神經元通過有序放電維持人體各項生理功能,但當致病因素打破這種平衡,神經元過度同步化異常放電,便會引發癲癇發作。
(一)遺傳因素:不可忽視的先天印記
約 30% 的癲癇病例與遺傳密切相關。基因突變可導致神經元細胞膜離子通道功能異常,使神經元興奮性增加。例如,SCN1A 基因突變會影響鈉離子通道,引發嚴重肌陣攣性癲癇;而 CHRNA4 基因突變則與伴聽覺特征的常染色體顯性夜間額葉癲癇相關。家族中有癲癇病史的人群,攜帶致病基因的概率顯著升高,遺傳咨詢與基因檢測對早期預防具有重要意義。
(二)腦部疾病:后天損傷的 “定時炸彈”
腦部結構性病變是癲癇的重要誘因。常見病因包括:
腦外傷:嚴重頭部創傷(如車禍、高處墜落)導致腦組織損傷,形成瘢痕組織后,可成為異常放電灶。青島癲癇醫院。研究顯示,開放性顱腦損傷患者癲癇發生率高達 30% - 50%。
腦血管疾病:腦出血、腦梗死引發的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,或血管畸形導致的血流異常,均可誘發癲癇。尤其在急性期后 1 - 2 年內,癲癇發作風險顯著上升。
腦部感染:腦炎、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,可直接損傷神經元,或在炎癥消退后形成膠質增生,導致癲癇。如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患者,約 20% - 30% 會繼發癲癇。
腫瘤:腦腫瘤壓迫周圍腦組織,導致局部代謝紊亂與神經元異常放電。約 30% 的腦腫瘤患者以癲癇為首發癥狀,其中低級別膠質瘤尤為常見。
(三)全身因素:身體內環境失衡的連鎖反應
代謝紊亂、中毒等全身因素也可能引發癲癇:
代謝異常:低血糖(血糖<2.8mmol/L)導致神經元能量供應不足;低血鈣引發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;肝性腦病、尿毒癥等代謝性疾病,因毒素蓄積破壞血腦屏障,均可誘發癲癇。
中毒:一氧化碳、酒精、藥物(如抗精神病藥過量)等毒素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,干擾神經元正常功能。長期酗酒者戒斷時,癲癇發作風險增加 15 - 20 倍。
其他:高熱驚厥持續狀態、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,以及孕期宮內缺氧、新生兒窒息等圍產期損傷,均可能成為癲癇的致病因素。
二、癲癇癥狀:從典型到隱匿的多維表現
癲癇癥狀復雜多樣,根據發作類型可分為全面性發作、局灶性發作及不能分類的發作三大類,不同類型表現差異顯著。
(一)全面性發作:全身癥狀的強烈沖擊
此類發作通常影響雙側大腦半球,患者意識喪失,常見癥狀包括:
強直 - 陣攣發作:俗稱 “大發作”,是最典型的表現。發作時患者突然倒地,全身肌肉強直性收縮(強直期),持續數秒后轉為肢體節律性抽搐(陣攣期),伴隨口吐白沫、咬舌、尿失禁,發作后進入昏睡狀態,清醒后常感頭痛、乏力。青島癲癇病電話。
失神發作:多見于兒童,表現為短暫的意識喪失,患者突然停止正在進行的動作(如吃飯、說話),眼神呆滯,呼之不應,持續數秒后自行恢復,每日可發作數十次甚至上百次,易被誤認為注意力不集中。
(二)局灶性發作:局部異常的細微信號
發作起源于大腦某一局部區域,患者意識可能保留或部分喪失:
單純部分性發作:癥狀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,如一側肢體抽搐、麻木,或出現幻聽、幻嗅、胃部不適等感覺異常。例如,枕葉癲癇患者可能出現閃光、暗點等視覺先兆。
復雜部分性發作:患者出現意識障礙,表現為無意識的重復動作(如咀嚼、搓手),或做出不合時宜的行為(如脫衣、奔跑),發作后對過程無記憶。此類發作常起源于顳葉,約占成人癲癇發作的 60%。
(三)特殊表現:易被忽視的非典型癥狀
部分癲癇發作癥狀不典型,易造成誤診:
嬰兒痙攣癥:常見于 1 歲以內嬰兒,表現為突然點頭、雙臂前舉、彎腰等痙攣動作,成串發作,常伴智力發育遲緩。
癲癇持續狀態:連續發作且意識未恢復,或單次發作持續超過 5 分鐘,是神經科急癥,可導致腦水腫、呼吸循環衰竭,甚至危及生命。
三、科學認知與應對:消除偏見,守護健康
癲癇雖然復雜,但通過規范治療,約 70% 的患者可實現發作完全控制。若出現疑似癥狀,應及時就醫,通過腦電圖、頭顱 MRI 等檢查明確診斷。同時,社會對癲癇患者的理解與支持同樣重要 —— 發作時保持冷靜,避免強行按壓患者肢體,將其頭部偏向一側防止窒息,并及時撥打急救電話。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,新型抗癲癇藥物與神經調控技術不斷涌現,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療希望。
了解癲癇的病因與癥狀,不僅是醫學知識的科普,更是消除歧視、守護患者尊嚴的起點。每一次科學認知的進步,都能為千萬癲癇患者點亮一盞康復的明燈。